方小姐,約莫40多歲,不但工作上的領導者,照顧小孩打理家裡也都一把抓,生活壓力雖大,但為了家庭也是繼續打拼從不埋怨。
一天早上正準備起床上班,剎那間天旋地轉、彷彿天花板牆壁漩渦似的繞著打轉。噁心嘔吐的感覺衝腦而來,眼看上班即將遲到,小孩的事情也還沒弄完,她卻只能冒著汗渾身無力的閉眼躺在地板上,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天旋地轉頭暈目眩,可怕的耳石脫落症
暈眩是最惱人的疾病,也是人類現代的醫學難題。有很多原因都會造成暈眩,舉凡視力影響、腦部長腫瘤、中風、耳鼻喉科常見的內耳不平衡(耳石脫落、梅尼爾氏症、前庭功能異常),還有心腦肝肺腎、內分泌、電解質不平衡,還有單純的睡不飽都會造成暈眩。
當你我超過75歲以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暈眩,而其中有4成就是耳石脫落或稱作耳石症造成的。終其一生有約2.4%的機會發作,年紀超過60歲之後,發作的機會是年輕人的7倍。女生發作的機率約是男生的2-3倍。
耳石症可怕與惱人之處在於,可能在轉頭罵小孩、抬頭曬衣服、低頭綁鞋帶、躺床準備睡覺或起身、翻身等頭部動作時,就會發生突如其來的天旋地轉大暈眩,通常持續從幾秒鐘到1分鐘,之後可能伴隨著頭重腳輕的暈、噁心甚至嘔吐。
耳石症?難道我耳朵裡有小石頭?認識耳石在哪裏
很多病人聽到耳石症都會嚇一跳,心想我的耳朵裡面怎麼會有小石頭呢?也太可怕了吧!耳石跟一般聽到的膽結石、腎結石等石頭並不一樣,是本來就存在我們內耳負責平衡的器官唷。
我們的耳朵分成三個部分,包括外耳、中耳與內耳。內耳的部分像一隻有殼有觸角的蝸牛,長得像蝸牛殼的稱作耳蝸,主管我們聽覺;而長得像觸角的包含三組半規管(前、水平、後)、橢圓囊與球囊,主管我們的平衡系統,而耳石就在橢圓囊球囊這邊。
我常跟病人舉例,耳石的功能可以用沙漏來理解,隨著沙漏傾斜往左邊,沙粒也會往左邊傾斜,我們內耳中的耳石也是這樣運作,使我們就算閉著眼睛,靠著耳石的分佈也能知道我們頭部傾斜的狀況。
我平常很健康,為什麼會發生耳石脫落症呢?
當這個負責平衡的耳石從原本在的橢圓囊掉到很像蝸牛觸角的半規管中,會產生訊號的混亂,使得我們失去平衡、天旋地轉頭暈目眩,這就是耳石脫落症的原因。
那什麼樣的病人容易發生耳石脫落症呢?有篇統合分析研究收錄了10多年間上萬人的數據,發現:女性、維他命D缺乏、骨質疏鬆、偏頭痛、頭部外傷與高膽固醇可能都是造成好發耳石脫落症的風險因子!
若我們以耳石脫落症最常發生的位置,也就是脫落到後半規管就佔據所有耳石脫落的九成。這九成當中有35%未知原因就脫落、15%可能是因為頭部外傷引起、合併梅尼爾氏症(Menier's disease)有30%,剩下的可能是其他手術、發炎、感染造成的。
耳石脫落症免緊張,用耳石復位術(喬頭)快速搞定
耳石脫落的病人由於天旋地轉頭暈目眩,造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若能找專業的醫師檢查,即可利用各種躺位擺頭技巧(Dix-hall Pike, Head-roll, Bow and lean)刺激暈眩發生,藉由觀察眼震,也就是眼球移動的狀態,就可以確診是耳石脫落症,甚至可以知道病灶是在哪個半規管。
一但確定耳石脫落症的位置,最佳黃金治療就是耳石復位術(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有接近八成的病人(76.9%)一週後眼震就矯正回來,有九成的病人(92.3%)一週後症狀就可以改善一半以上。治療一個月後,僅剩下10%有眼震、僅3.5%有症狀。
如果完全不治療,大概必須花上1個月左右(後半規管平均39天,水平半規管平均16天)才可能會自己好,那是多痛苦的事情呀!所以透過專業醫師診斷、使用耳石復位術,輔助藥物治療,1小時候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會改善,一個月後幾乎都會痊癒。
耳石脫落症治療後要注意什麼呢?
耳石脫落症雖然診斷快速、治療容易,然而仍有高度機會復發,治療後一個月復發的機會就有佔據將近一成(8.3%)。過往醫師雖然會建議限制頭部活動,但根據研究,不管是枕頭墊高、頭擺向不暈的那側、避免快速轉頭等動作,對於治療與復發並沒有顯著效益。
至於什麼樣的人容易復發,根據一篇統合分析14篇共3000人的研究指出,女性、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骨質疏鬆與維他命D缺乏的患者,都有更高的機率產生耳石症的復發。
除了耳石復位術與藥物輔助治療,根據研究,可以藉著眼球復健運動來改善症狀與減少復發,例如眼球看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近看遠;頭部左轉右轉、抬頭低頭,每個動作20次。也可藉由補充維他命D,甚至可以降低27%左右的耳石脫落症發作。
尋求治療、自我復健、補充營養,一起戰勝耳石脫落症
只要尋求專業的醫師診斷,透過醫師給予恰當的耳石復位術,輔助用藥物降低不適感,相信就能有好的治療;而透過復健運動與維他命D的補充,更能降低復發。若能積極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與骨質疏鬆,相信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一起戰勝耳石脫落症!
參考論文
1.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with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 meta-analysis J Neurol . 2020 Aug 7. doi: 10.1007 Q1 IF: 3.956
2.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20 Jun 23;11:506. doi: 10.3389/fneur.2020.00506 Q2 IF: 2.889
3. Risk factors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recurr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Neurol . 2020 Aug 24. doi: 10.1007/s00415-020-10175-0. Q1 IF: 3.956
4. The Necessity for Post-Maneuver Restri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tol Neurotol . 2018 Jul;39(6):671-679. Q2 IF: 1.712
5. Single Cycle Versus Multiple Cycles of 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for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tol Neurotol . 2021 Jan;42(1):121-128. doi: 10.1097 Q2 IF: 1.712
6. Prevention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with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 randomized trial Neurology . 2020 Sep 1;95(9):e1117-e1125. Q1 IF: 8.77
7. Optimal reassessment time for treatment response in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Laryngoscope . 2020 Feb;130(2):496-499. Q1 IF: 2.465
8. Effect of Vestibular Exercises Associated W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s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tol Neurotol . 2019 Sep;40(8):e824-e829. Q2 IF: 1.712
9. Effects of Interval Time of the Epley Maneuver on Immediate Reduction of Positional Nystagmu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Non-blinded Clinical Trial Front Neurol . 2019 Apr 4;10:304. Q2 IF: 2.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