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頭一動、人一躺就天旋地轉頭暈目眩?快看看你是不是也有耳石脫落症!


作者:劉承信醫師(
Cheng Hsin Liu, MD




方小姐,約莫40多歲,不但工作上的領導者,照顧小孩打理家裡也都一把抓,生活壓力雖大,但為了家庭也是繼續打拼從不埋怨。

一天早上正準備起床上班,剎那間天旋地轉、彷彿天花板牆壁漩渦似的繞著打轉。噁心嘔吐的感覺衝腦而來,眼看上班即將遲到,小孩的事情也還沒弄完,她卻只能冒著汗渾身無力的閉眼躺在地板上,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天旋地轉頭暈目眩,可怕的耳石脫落症



暈眩是最惱人的疾病,也是人類現代的醫學難題。有很多原因都會造成暈眩,舉凡視力影響、腦部長腫瘤、中風、耳鼻喉科常見的內耳不平衡(耳石脫落、梅尼爾氏症、前庭功能異常),還有心腦肝肺腎、內分泌、電解質不平衡,還有單純的睡不飽都會造成暈眩。


暈眩是最惱人的疾病,也是人類現代的醫學難題。有很多原因都會造成暈眩,舉凡視力影響、腦部長腫瘤、中風、耳鼻喉科常見的內耳不平衡(耳石脫落、梅尼爾氏症、前庭功能異常),還有心腦肝肺腎、內分泌、電解質不平衡,還有單純的睡不飽都會造成暈眩。


當你我超過75歲以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暈眩,而其中有4成就是耳石脫落或稱作耳石症造成的。終其一生有約2.4%的機會發作,年紀超過60歲之後,發作的機會是年輕人的7倍。女生發作的機率約是男生的2-3倍。  耳石症可怕與惱人之處在於,可能在轉頭罵小孩、抬頭曬衣服、低頭綁鞋帶、躺床準備睡覺或起身、翻身等頭部動作時,就會發生突如其來的天旋地轉大暈眩,通常持續從幾秒鐘到1分鐘,之後可能伴隨著頭重腳輕的暈、噁心甚至嘔吐。


當你我超過75歲以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暈眩,而其中有4成就是耳石脫落或稱作耳石症造成的。終其一生有約2.4%的機會發作,年紀超過60歲之後,發作的機會是年輕人的7倍。女生發作的機率約是男生的2-3倍。

耳石症可怕與惱人之處在於,可能在轉頭罵小孩、抬頭曬衣服、低頭綁鞋帶、躺床準備睡覺或起身、翻身等頭部動作時,就會發生突如其來的天旋地轉大暈眩,通常持續從幾秒鐘到1分鐘,之後可能伴隨著頭重腳輕的暈、噁心甚至嘔吐。


耳石症可怕與惱人之處在於,可能在轉頭罵小孩、抬頭曬衣服、低頭綁鞋帶、躺床準備睡覺或起身、翻身等頭部動作時,就會發生突如其來的天旋地轉大暈眩,通常持續從幾秒鐘到1分鐘,之後可能伴隨著頭重腳輕的暈、噁心甚至嘔吐。


耳石症?難道我耳朵裡有小石頭?認識耳石在哪裏



很多病人聽到耳石症都會嚇一跳,心想我的耳朵裡面怎麼會有小石頭呢?也太可怕了吧!耳石跟一般聽到的膽結石、腎結石等石頭並不一樣,是本來就存在我們內耳負責平衡的器官唷。  我們的耳朵分成三個部分,包括外耳、中耳與內耳。內耳的部分像一隻有殼有觸角的蝸牛,長得像蝸牛殼的稱作耳蝸,主管我們聽覺;而長得像觸角的包含三組半規管(前、水平、後)、橢圓囊與球囊,主管我們的平衡系統,而耳石就在橢圓囊球囊這邊。


很多病人聽到耳石症都會嚇一跳,心想我的耳朵裡面怎麼會有小石頭呢?也太可怕了吧!耳石跟一般聽到的膽結石、腎結石等石頭並不一樣,是本來就存在我們內耳負責平衡的器官唷。

我們的耳朵分成三個部分,包括外耳、中耳與內耳。內耳的部分像一隻有殼有觸角的蝸牛,長得像蝸牛殼的稱作耳蝸,主管我們聽覺;而長得像觸角的包含三組半規管(前、水平、後)、橢圓囊與球囊,主管我們的平衡系統,而耳石就在橢圓囊球囊這邊。

我常跟病人舉例,耳石的功能可以用沙漏來理解,隨著沙漏傾斜往左邊,沙粒也會往左邊傾斜,我們內耳中的耳石也是這樣運作,使我們就算閉著眼睛,靠著耳石的分佈也能知道我們頭部傾斜的狀況。


我平常很健康,為什麼會發生耳石脫落症呢?



當這個負責平衡的耳石從原本在的球囊橢圓囊掉到很像蝸牛觸角的半規管中,會產生訊號的混亂,使得我們失去平衡、天旋地轉頭暈目眩,這就是耳石脫落症的原因。  那什麼樣的病人容易發生耳石脫落症呢?有篇統合分析研究收錄了10多年間上萬人的數據,發現:女性、維他命D缺乏、骨質疏鬆、偏頭痛、頭部外傷與高膽固醇可能都是造成好發耳石脫落症的風險因子!  若我們以耳石脫落症最常發生的位置,也就是脫落到後半規管就佔據所有耳石脫落的九成。這九成當中有35%未知原因就脫落、15%可能是因為頭部外傷引起、合併梅尼爾氏症(Menier's disease)有30%,剩下的可能是其他手術、發炎、感染造成的。


當這個負責平衡的耳石從原本在的橢圓囊掉到很像蝸牛觸角的半規管,會產生訊號的混亂,使得我們失去平衡、天旋地轉頭暈目眩,這就是耳石脫落症的原因。

那什麼樣的病人容易發生耳石脫落症呢?有篇統合分析研究收錄了10多年間上萬人的數據,發現:女性、維他命D缺乏、骨質疏鬆、偏頭痛、頭部外傷與高膽固醇可能都是造成好發耳石脫落症的風險因子!

若我們以耳石脫落症最常發生的位置,也就是脫落到後半規管就佔據所有耳石脫落的九成。這九成當中有35%未知原因就脫落15%可能是因為頭部外傷引起、合併梅尼爾氏症(Menier's disease)有30%,剩下的可能是其他手術、發炎、感染造成的。


耳石脫落症免緊張,用耳石復位術(喬頭)快速搞定



耳石脫落的病人由於天旋地轉頭暈目眩,造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若能找專業的醫師檢查,即可利用各種躺位擺頭技巧(Dix-hall Pike, Head-roll, Bow and lean)刺激暈眩發生,藉由觀察眼震,也就是眼球移動的狀態,就可以確診是耳石脫落症,甚至可以知道病灶是在哪個半規管。  一但確定耳石脫落症的位置,最佳黃金治療就是耳石復位術(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有接近八成的病人(76.9%)一週後眼震就矯正回來,有九成的病人(92.3%)一週後症狀就可以改善一半以上。治療一個月後,僅剩下10%有眼震、僅3.5%有症狀。  如果完全不治療,大概必須花上1個月左右(後半規管平均39天,水平半規管平均16天)才可能會自己好,那是多痛苦的事情呀!所以透過專業醫師診斷、使用耳石復位術,輔助藥物治療,1小時候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會改善,一個月後幾乎都會痊癒。


耳石脫落的病人由於天旋地轉頭暈目眩,造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若能找專業的醫師檢查,即可利用各種躺位擺頭技巧(Dix-hall Pike, Head-roll, Bow and lean)刺激暈眩發生,藉由觀察眼震,也就是眼球移動的狀態,就可以確診是耳石脫落症,甚至可以知道病灶是在哪個半規管。

一但確定耳石脫落症的位置,最佳黃金治療就是耳石復位術(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有接近八成的病人(76.9%)一週後眼震就矯正回來,有九成的病人(92.3%)一週後症狀就可以改善一半以上治療一個月後,僅剩下10%有眼震、僅3.5%有症狀。

如果完全不治療,大概必須花上1個月左右(後半規管平均39天,水平半規管平均16天)才可能會自己好,那是多痛苦的事情呀!所以透過專業醫師診斷、使用耳石復位術,輔助藥物治療1小時候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會改善,一個月後幾乎都會痊癒。


耳石脫落的病人由於天旋地轉頭暈目眩,造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若能找專業的醫師檢查,即可利用各種躺位擺頭技巧(Dix-hall Pike, Head-roll, Bow and lean)刺激暈眩發生,藉由觀察眼震,也就是眼球移動的狀態,就可以確診是耳石脫落症,甚至可以知道病灶是在哪個半規管。  一但確定耳石脫落症的位置,最佳黃金治療就是耳石復位術(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有接近八成的病人(76.9%)一週後眼震就矯正回來,有九成的病人(92.3%)一週後症狀就可以改善一半以上。治療一個月後,僅剩下10%有眼震、僅3.5%有症狀。  如果完全不治療,大概必須花上1個月左右(後半規管平均39天,水平半規管平均16天)才可能會自己好,那是多痛苦的事情呀!所以透過專業醫師診斷、使用耳石復位術,輔助藥物治療,1小時候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會改善,一個月後幾乎都會痊癒。


耳石脫落症治療後要注意什麼呢?



耳石脫落症雖然診斷快速、治療容易,然而仍有高度機會復發,治療後一個月復發的機會就有佔據將近一成(8.3%)。過往醫師雖然會建議限制頭部活動,但根據研究,不管是枕頭墊高、頭擺向不暈的那側、避免快速轉頭等動作,對於治療與復發並沒有顯著效益

至於什麼樣的人容易復發,根據一篇統合分析14篇共3000人的研究指出,女性、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骨質疏鬆與維他命D缺乏的患者,都有更高的機率產生耳石症的復發。

除了耳石復位術與藥物輔助治療,根據研究,可以藉著眼球復健運動來改善症狀與減少復發,例如眼球看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近看遠;頭部左轉右轉、抬頭低頭,每個動作20次。也可藉由補充維他命D,甚至可以降低27%左右的耳石脫落症發作。


尋求治療、自我復健、補充營養,一起戰勝耳石脫落症



只要尋求專業的醫師診斷,透過醫師給予恰當的耳石復位術,輔助用藥物降低不適感,相信就能有好的治療;而透過復健運動與維他命D的補充,更能降低復發。若能積極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與骨質疏鬆,相信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一起戰勝耳石脫落症!


參考論文



1.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with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 meta-analysis J Neurol . 2020 Aug 7. doi: 10.1007   Q1 IF: 3.956
2.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20 Jun 23;11:506. doi: 10.3389/fneur.2020.00506  Q2  IF: 2.889
3. Risk factors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recurr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Neurol . 2020 Aug 24. doi: 10.1007/s00415-020-10175-0.  Q1  IF: 3.956
4. The Necessity for Post-Maneuver Restri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tol Neurotol . 2018 Jul;39(6):671-679.  Q2  IF: 1.712
5. Single Cycle Versus Multiple Cycles of 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for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tol Neurotol . 2021 Jan;42(1):121-128. doi: 10.1097  Q2  IF: 1.712
6. Prevention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with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 randomized trial Neurology . 2020 Sep 1;95(9):e1117-e1125.  Q1  IF: 8.77
7. Optimal reassessment time for treatment response in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Laryngoscope . 2020 Feb;130(2):496-499.  Q1  IF: 2.465
8. Effect of Vestibular Exercises Associated W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s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tol Neurotol . 2019 Sep;40(8):e824-e829.  Q2  IF: 1.712
9. Effects of Interval Time of the Epley Maneuver on Immediate Reduction of Positional Nystagmu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Non-blinded Clinical Trial Front Neurol . 2019 Apr 4;10:304.  Q2 IF: 2.889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撇開網紅業配與行銷廣告,最新實證醫學告訴你過敏性鼻炎吃益生菌到底有沒有效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至今為止,益生箘在過敏性鼻炎的使用上並沒有證據可以預防過敏性鼻炎的發生,但特定類型的菌種可以降低過敏性鼻炎帶來的鼻部不適。  也就是說,讓懷孕婦女或嬰幼童吃益生箘來避免小孩產生過敏性鼻炎是沒有臨床證據的;想要使用益生箘來治癒過敏性鼻炎是沒有臨床證據的,但使用正確的益生箘可以讓過敏性鼻炎症狀如鼻塞、流鼻水、鼻子癢、打噴嚏、鼻粘膜功能甚至過敏指數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過敏吃益生菌有用嗎?過敏益生菌推薦有哪些?過敏益生菌菌種與種類有哪些?有針對寶寶與懷玉的過敏益生菌嗎?

目前坊間益生菌千百種,各自宣稱療效,加上各種聳動標題,找個明星網紅或穿白袍的人訴諸權威,好像吃了可以百病不侵、飛天鑽地。事實上是,現在的現在的千百種益生菌對絕大多數的醫師而言也無法完全了解,對一般民眾更是陌生,只能看廣告術語,但這些都是真的嗎?

先講結論:至今為止,益生菌過敏性鼻炎的使用上並沒有證據可以預防過敏性鼻炎的發生,但特定類型的菌種可以降低過敏性鼻炎帶來的鼻部不適

也就是說,讓懷孕婦女或嬰幼童吃益生菌來避免小孩產生過敏性鼻炎是沒有臨床證據的;想要使用益生菌來治癒過敏性鼻炎是沒有臨床證據的,但使用正確的益生菌可以讓過敏性鼻炎症狀如鼻塞、流鼻水、鼻子癢、打噴嚏、鼻粘膜功能甚至過敏指數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過敏性症狀包括鼻眼肺皮膚,相似相關卻不相同



過敏性疾病(Atopic Diseases)廣泛的發生在我們當中,包括耳鼻喉科常見的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胸腔科常見的氣喘(Asthma)、皮膚科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or Eczema)、與眼科門診病人的過敏性結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  這些疾病的機轉類似,而且有高度相關性,舉例來說過敏性鼻炎當中有40%的人同時合併氣喘、氣喘的病人當中有80%同時合併過敏性鼻炎。然而這些疾病其實仍然有很多不同處,在很多益生箘的研究當中,對皮膚有效的不一定對鼻炎有效,對鼻炎有效的對氣喘也不一定有效。


過敏性疾病(Atopic Diseases)廣泛的發生在我們當中,包括耳鼻喉科常見的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胸腔科常見的氣喘(Asthma)、皮膚科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or Eczema)、與眼科門診病人的過敏性結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

這些疾病的機轉類似,而且有高度相關性,舉例來說過敏性鼻炎當中40%的人同時合併氣喘氣喘的病人當中有80%同時合併過敏性鼻炎。然而這些疾病其實仍然有很多不同處,在很多益生菌的研究當中,對皮膚有效的不一定對鼻炎有效,對鼻炎有效的對氣喘也不一定有效。

而我們先專注探討過敏性鼻炎的部分,日後有機會再來深入介紹益生菌的相關小知識。


吃對益生菌,可以改善過敏症狀如鼻塞流鼻水打噴嚏



幾篇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的研究都是針對長年過敏或季節性過敏的病人,服用4-16週的時間,可以對於臨床症狀如眼睛癢、鼻子癢、鼻塞、流鼻水、打噴嚏、鼻音、嗅覺等症狀有幫助,也可以顯著改善睡眠等生活品質,甚至可以改善鼻部循環、改善過敏指數。


目前大家比較有印象的早期研究是芬蘭在2001年研發現服用LGG乳酸菌可降低50%寶寶在2歲前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因而產生往後各種對於益生菌治療過敏症狀的相關研究。我參考近年最新且投在有影響力的權威期刊的統合分析與隨機對照實驗論文來整理。

參考的論文中,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雙岐桿菌屬(Bifidobacterium)是目前實證醫學當中多篇文獻證實對過敏性鼻炎有減輕症狀效果的益生菌,但每篇研究使用的菌種、菌量、服用的次數與時間並沒有很大的一致性

幾篇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的研究都是針對長年過敏或季節性過敏的病人,服用4-16週的時間,可以對於臨床症狀如眼睛癢、鼻子癢、鼻塞、流鼻水、打噴嚏、鼻音、嗅覺等症狀有幫助,也可以顯著改善睡眠等生活品質,甚至可以改善鼻部循環、改善過敏指數


參考的論文中,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與雙岐桿菌屬(Bifidobacterium)是目前實證醫學當中多篇文獻證實對過敏性鼻炎有減輕症狀效果的益生箘,但每篇研究使用的菌種、菌量、服用的次數與時間並沒有很大的一致性。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益生菌可以預防過敏性鼻炎發生



既然益生箘的使用對於過敏性鼻炎看似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感覺又是天然可食用,於是許多人開始想,如果用在孕婦或嬰幼童身上,是不是就可以調整身體,減少小朋友之後過敏性鼻炎的發生呢?  然而,有幾篇分別針對4000-6000個幼童使用益生箘來觀察是否可以減少未來發生過敏性鼻炎的機率?然而近幾年的研究均沒有辦法證實對於過敏性鼻炎有預防效果。某些研究發現可能會降低異味性皮膚炎的機率,也有部分提到可能會減少氣喘發生的機率,就是對過敏性鼻炎無效。


既然益生菌的使用對於過敏性鼻炎看似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感覺又是天然可食用,於是許多人開始想,如果用在孕婦或嬰幼童身上,是不是就可以調整身體,減少小朋友之後過敏性鼻炎的發生呢?

然而,有幾篇分別針對4000-6000個幼童使用益生菌來觀察是否可以減少未來發生過敏性鼻炎的機率?然而近幾年的研究均沒有辦法證實對於過敏性鼻炎有預防效果。某些研究發現可能會降低異味性皮膚炎的機率,也有部分提到可能會減少氣喘發生的機率,就是對過敏性鼻炎無效。


坊間益生菌眼花撩亂,到底該選哪一種?



坊間益生箘種類繁多,多數強調健胃整腸、增強免疫力,少部分則有聲稱抗過敏的成分與專利。雖然品牌眾多,但不少品牌的差異只是菌種搭配與菌數比例的不同,主要是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與雙岐桿菌屬(Bifidobacterium)還是目前實證醫學當中多篇文獻證實對過敏性鼻炎有治療效果的益生箘。  而根據研究證實,長時間至少4-16週的服用、多菌種的混合,對於過敏性鼻炎臨床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改善有顯著意義。只要選擇有第三方檢驗不含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有健康食品小綠人或國家品質SNQ標章、有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和免疫調節功效專利的大廠即可。


坊間益生菌種類繁多,多數強調健胃整腸、增強免疫力,少部分則有聲稱抗過敏的成分與專利。雖然品牌眾多,但不少品牌的差異只是菌種搭配與菌數比例的不同,主要是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與雙岐桿菌屬(Bifidobacterium)還是目前實證醫學當中多篇文獻證實對過敏性鼻炎有治療效果的益生菌。

而根據研究證實,長時間至少4-16週的服用、多菌種的混合,對於過敏性鼻炎臨床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改善有顯著意義。只要選擇有第三方檢驗不含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有健康食品小綠人國家品質SNQ標章、有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和免疫調節功效專利的大廠即可。


關於益生菌與過敏性鼻炎,每個人都該知道的正確觀念



益生箘對於過敏性鼻炎,無法完全根治,只能改善症狀;環境、基因、免疫功能才是決定疾病是否出現,益生箘無法預防過敏性鼻炎發生;無法短期改善,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無法當作主要治療,僅能當作輔助保健。  有時候光是調整好生活作息,吃對健康的好食物,並且適度搭配藥物使用,就可以讓過敏性鼻炎達到很好的控制囉。


益生菌對於治療過敏性鼻炎雖然有症狀改善的效果,但並不是最關鍵、最核心也最適切的治療。使用時應該要特別注意,應該當成輔助使用的保健食品,而非治療的選項,僅建議用益生菌來輔助保健改善過敏性鼻炎症狀。

益生菌對於過敏性鼻炎,無法完全根治,只能改善症狀;環境、基因、免疫功能才是決定疾病是否出現,益生菌無法預防過敏性鼻炎發生;無法短期改善,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無法當作主要治療,僅能當作輔助保健。

有時候光是調整好生活作息,吃對健康的好食物,並且適度搭配藥物使用,就可以讓過敏性鼻炎達到很好的控制囉。


參考論文



1. Health supplements for allergic rhinitis: A mixed-methods systematic review Complement Ther Med . 2020 Jun;51  Q2 IF: 2.063
2. Efficacy of probiotic supplementary therapy for asthma, allergic rhinitis, and wheez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llergy Asthma Proc . 2019 Jul 1;40(4):250-260.   Q3 IF: 2.414
3. Do probiotics have a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 J Rhinol Allergy . 2016 Sep 1 Q2 IF: 1.943
4. Probiotics for prevention of atopic diseases in infan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llergy . 2015 Nov; Q1 IF: 8.706
5. The role of probiotic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m J Rhinol Allergy . Jul-Aug 2015 Q2 IF: 1.943
6.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 . 2015 Jun;5 Q1 IF: 2.611
7. Probiotic extracts ameliorate nasal allergy by inducing interleukin-35-producing dendritic cells in mice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 . 2019 Nov;9  Q1 IF: 2.611
8. Add-on probiotics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llergic rhinitis: A randomized crossover clinical trial Laryngoscope . 2019 Aug;129(8):1744-1750.  Q1  IF: 2.465
9. Oral and nasal probiotic administr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alleviation of allergic diseases, asthm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utr Res Rev . 2020 Apr 13;1-16.  Q1 IF: 7.641
10. Probiotic NVP-1703 Alleviates Allergic Rhinitis by Inducing IL-10 Expression: A Four-week Clinical Trial Nutrients . 2020 May 15  Q1 IF: 4.546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發現嗅覺喪失,我該不會是得了新冠肺炎(COVID-19)?

 
作者:劉承信醫師(Cheng Hsin Liu, MD


而台灣身處要衝,竟能幾乎如常的進行各類商業活動,有賴於政策的執行與全民的努力。身為第一線診治呼吸道疾病的耳鼻喉頭頸科醫師,我們這陣子面對上呼吸道感染的問題,除了發燒、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詢問之外,現今必問的症狀就是:  「你的嗅覺有喪失嗎?」

 
2020年對全世界都是永生難忘怵目驚心的痛苦回憶。新型態的急性上呼吸道冠狀病毒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 SARS-CoV-2)造成歷史現象級的全球大流行,新型冠狀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始發於中國湖北武漢,又稱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COVID-19)至今(2021.01.05)有超過8600萬人得到感染超過186萬人因此疾病死亡死亡率約有3%。而現今仍在感染的治療中的人就有2300萬人,其中有超過10萬人正在重症加護治療跟死神搏鬥當中。全球各地多處封閉、全球化倒退、經濟停擺。

而台灣身處要衝,竟能幾乎如常的進行各類商業活動,有賴於政策的執行與全民的努力。身為第一線診治呼吸道疾病的耳鼻喉頭頸科醫師,我們這陣子面對上呼吸道感染的問題,除了發燒、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詢問之外,現今必問的症狀就是:

你的嗅覺有喪失嗎?


新冠肺炎(COVID-19)出現嗅覺味覺喪失的比例接近5成



在一篇收集27492個確診為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人當中,發現有47.85%的病人會出現嗅覺異常;也有針對11074個得了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人的研究發現有51%的人出現了喪失嗅覺的狀況。而另一篇不同的研究顯示,嗅覺異常約占據43%,而味覺異常約莫佔據44.6%。  這嗅覺異常的比例在地區分佈有極大的差異,歐洲的確診者當中有54.40%的病人出現嗅覺異常,北美洲約51.11%,亞洲區域更少,只有31.39%,而澳洲只有10.71%的人出現嗅覺異常。而以人種做的研究顯示,高加索人種將近是亞洲人種的三倍左右(54.8%>17.7%)。


這幾個月來,新冠肺炎(COVID-19)病人出現嗅覺異常的研究陸續發表,隨著每個地區、人種、病人數、輕重症、檢測方式的不同,出現嗅覺異常從感染人數的 5% 到 98%的醫學報告都有。為了最新進展與數據整理,我參考最新的幾篇具有影響力的統合分析研究,文末會附上參考論文。

在一篇收集27492個確診為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人當中,發現有47.85%的病人會出現嗅覺異常;也有針對11074個得了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人的研究發現有51%的人出現了喪失嗅覺的狀況。而另一篇不同的研究顯示,嗅覺異常約占據43%,而味覺異常約莫佔據44.6%

這嗅覺異常的比例在地區分佈有極大的差異,歐洲的確診者當中有54.40%的病人出現嗅覺異常,北美洲51.11%亞洲區域更少,只有31.39%,而澳洲只有10.71%的人出現嗅覺異常。而以人種做的研究顯示,高加索人種將近是亞洲人種的三倍左右(54.8%>17.7%)


新冠肺炎(COVID-19)嗅覺異常有什麼不一樣?



嗅覺味覺喪失的症狀最早甚至可以從確診前的三週就會開始,甚至在發燒、咳嗽、肌肉痠痛與全身無力發生之前就會出現。這些嗅覺味覺異常的病人在相對年輕、女性、非重症的病人身上比例更高。反而那些需要住院、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的嚴重病人當中,嗅覺喪失的人反而相對較少。

而所謂的嗅覺喪失,包含了完全喪失嗅覺(佔據35.39%)部分喪失嗅覺(36.15%)最多,另外有少部分會有聞到奇怪味道(2.53%)。之前沸沸揚揚的英國新聞,出現「聞到魚腥味」等等,就是屬於聞到奇怪味道的部分。

以「自己感覺」嗅覺喪失或嗅覺出問題的比例大概是44%左右,然而其實有很多人沒有發現自己嗅覺的異樣,若利用科學客觀的檢測方式,則可以發現有77%左右的病人受到影響,意思就是說,有三成得到新冠肺炎的病人,「主觀上沒有感覺,然而實際上有嗅覺異常」。

一篇比利時的研究當中,發現約莫25%的嗅覺喪失會在2週內恢復,而超過一半(54.5%)會在出現症狀後的第16-70天(2週到2個多月)恢復。而大概有20%的人兩個月都沒有恢復。大抵來說, 八成的人會在兩個月內好轉。


除了新冠肺炎(COVID-19),造成嗅覺異常最常見的原因是什麼呢?



嗅覺喪失最常見的三大原因分別是:頭部外傷、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竇炎當然嗅覺喪失是非常複雜的疾病,需要很多檢測與鑑別診斷。總歸來說,如果是新冠肺炎(COVID-19)造成的嗅覺喪失,可能較早發生,甚至還沒有感覺鼻水鼻塞之前就會發生,兩個月內恢復的時間也比較高。  有篇以色列的大規模研究顯示,11萬7230個一般門診的病人當中,出現嗅覺味覺喪失的病人只有0.2%(264人),而其中有八成發生嗅覺喪失的病人,其實並沒有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


嗅覺喪失最常見的三大原因分別是:頭部外傷、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竇炎

1. 頭部外傷:僅10-35%的病人一年內改善,很少會完全恢復的
2. 上呼吸道感染女性、老人容易受影響,多半是部分受影響而已,三分之二的人會完全恢復
3. 慢性鼻竇炎:會出現時好時壞的情況

當然嗅覺喪失是非常複雜的疾病,需要很多檢測與鑑別診斷。總歸來說,如果是新冠肺炎(COVID-19)造成的嗅覺喪失,可能較早發生,甚至還沒有感覺鼻水鼻塞之前就會發生,兩個月內恢復的時間也比較高

有篇以色列的大規模研究顯示,11萬7230個一般門診的病人當中,出現嗅覺味覺喪失的病人只有0.2%(264人),而其中有八成發生嗅覺喪失的病人,其實並沒有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


嗅覺喪失別擔心,自我保護才安心



雖然目前疫情仍沒有趨緩的現象,台灣難能可貴地成為世界上少數璀璨的特例,有賴深愛這塊土地的每個人共同努力。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配合防疫政策、落實隔離與自主健康管理,相信我們可以守到疫情過去的那天。


雖然目前疫情仍沒有趨緩的現象,台灣難能可貴地成為世界上少數璀璨的特例,有賴深愛這塊土地的每個人共同努力。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配合防疫政策、落實隔離與自主健康管理,相信我們可以守到疫情過去的那天。


參考論文與專業人士想知道的統計數據



新冠肺炎(COVID-19)病人當中出現嗅覺喪失的機率,比起一般人當中出現嗅覺喪失的機率達到6.10倍(陽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yhood Ratio)。嗅覺喪失的確有更高的風險表示「你可能得到新冠肺炎COVID-19)」(勝算比Odds Ratio: 11-12之間)。 嗅覺味覺喪失的風險比值(Hazard Ratio)約莫是13.3-22.5左右。


新冠肺炎(COVID-19)病人當中出現嗅覺喪失的機率,比起一般人當中出現嗅覺喪失的機率達到6.10倍(陽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yhood Ratio)。嗅覺喪失的確有更高的風險表示「你可能得到新冠肺炎COVID-19)」(勝算比Odds Ratio: 11-12之間)。 嗅覺味覺喪失的風險比值(Hazard Ratio)約莫是13.3-22.5左右。

1. Prevalence of Olfactory Dysfunction i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A Meta-analysis of 27,492 Patients Q1 IF: 2.465  Laryngoscope . 2020 Nov 20
2. Prevalence of Chemosensory Dysfunction in COVID-19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Reveals Significant Ethnic Differences Q1 IF: 4.486  ACS Chem Neurosci . 2020 Oct 7
3. The Association of "Loss of Smell" to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Q2 IF:1.911 Am J Med Sci . 2020 Nov 1
4. Objective Sensory Testing Methods Reveal a Higher Prevalence of Olfactory Loss in COVID-19-Positive Patients Compared to Subjective Method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Q2 IF 2.261 Chem Senses . 2020 Dec 5
5. Frequency and Clinical Utility of Olfactory Dysfunction in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Q2 IF3.577 Curr Allergy Asthma Rep . 2020 Oct 13
6. Severity of Anosmia as an Early Symptom of COVID-19 Infection May Predict Lasting Loss of Smell Q1 IF 3.9 Front Med (Lausanne) . 2020 Nov 24
7. Longitudinal symptom dynamics of COVID-19 infection Q1 IF 12.121 Nat Commun . 2020 Dec 4